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媒体关注

明天,我们如何叫响“上海工人”称号
时间: 2014-03-06 09:55:55     来源: 上海残疾人职业技术能手俱乐部

文章来源  :劳动报

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,长期以来都是全国人才聚集之地。以“有智慧、有技术、能发明、会创新”为特点的“上海工人”,在全国赫赫有名,历来是高技能人才的代表。

   然而,来自市总工会和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的调查数据,却彰显了一种无奈。如今,上海户籍技能劳动者比重仅为35.9%,外来从业人员技能劳动者占比只有31.6%。不仅如此,高技能人才在技能劳动者中占比更是只有28%,呈现出极不合理的“倒金字塔”结构。

   “顶尖工人”们,你们去哪了?城市技工荒,为何年年荒?如何出台措施,尽快补齐短板?在今年上海“两会”期间,市总工会就在大会发言时指出,知识型、技能型工人不足,已成为影响上海未来发展的短板。而这一个个问题,也成为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。  合格电焊工比研究生难招

   [病症]

   “十二五”期间,上海将深入推进“创新驱动发展,经济转型升级”,然而,决定“上海制造”成功转型“上海智造”的技术工人队伍却严重紧缺。根据市总工会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,2012年底,上海户籍技能劳动者比重仅为35.9%,外来从业人员技能劳动者占比只有31.6%。

   技术工人数量少只是问题之一,更加深层次的问题是在结构和分配上。目前,上海户籍技能劳动者初、中、高及以上的等级比例为34∶39∶27,同时本市外来从业人口已超过全部从业人口的50%,而外来务工技能劳动者初、中、高及以上的等级比例为61∶22∶17,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30%至40%的水平,并表现为极不合理的“倒金字塔”形状。值得关注的是,上海非公和公有经济从业人员的比重是4:1,但是高技能人才的比重接近1:1,大量高技能人才集中在国有集体企业中。

   “招聘一个合格的电焊工,简直比招研究生还难。”正祥船舶的经理张元祥告诉记者,公司哪怕开出高额月薪,但真正符合条件的电焊工、修理工,依然是凤毛麟角。

   不仅如此,在采访中,相当一部分企业都坦称,如今正面临技工年龄偏大、流动性较大等情况,部分企业技术工人年流失率甚至高达30%以上。频繁的跳槽使企业生产受到严重冲击,甚至影响到生产订单的按时完成。

   人社部一项统计显示,在我国2.25亿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,技能劳动者总量仅为1.19亿人,其中高技能人才约3117万人,严重缺乏,仅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就达400余万人。“目前,在上海的技能劳动者中,高技能人才比例不到3成,根本不足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。”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顾卫东明确表示,上海急需大量高素质企业技能人才的有力支撑。

   缺培训少激励职工没动力

   [病症]

   其实,早在十年前,高级技工人才就已“千金难请”。十年后的今天,为何高技能人依然不见显著增长呢?

   上海市总工会的抽样调查显示,有超过20%的受访职工“不知道”或认为企业“没有”提升职工技能素质的鼓励措施;24.5%的受访职工认为工资收入未与技能等级挂钩。调研显示,认为技术工人社会地位“一般”或“太低”的比例达52.3%。不少职工认为:“做了工人没奔头、技术工人没前途”。

   一方面是高价挖人,另一方面却认为自己收入不高。看似矛盾的背后,彰显的正是高技能人才真实的现状:缺乏培训、难有激励、职工没动力。

   “谁都想要人,谁都不愿培养。”一家位于闵行的高科技制造企业人事主管道出了这一现象的本质。该公司早在几年前,就说要重视培养中高级技工。但时至今日,技工短缺情况仍没有得到有效改观。

   记者调查发现,曾经较为完善的技术工人培训机制已发生根本改变。上海技校鼎盛时期曾多达300多家,而如今,名字里还带着“技工”的学校,却寥寥无几。另外,职后培训的弱化,严重制约了技术工人队伍的扩大以及素质提升。中小企业有培养之心却无培训之力,只能通过高薪挖人;大企业重视培训,却担心会成为竞争对手的培训基地;由于考证难度大,培训内容与岗位对口度低,技术工人自我培训的积极性也不高。

   “培养一名技工,最短也要半年时间,而从一名初级工成长为高级工,一般需要8至9年,总成本包括设备使用费、师傅带徒费用、本人工资,这就是百万投入。可是一旦被人挖走,一切都打水漂。”张元祥如此表示。可他也不得不承认,缺了培养,使得企业“挖墙脚”的圈子也同时变得越来越小。

   而一些愿意自我培训的中小微企业,往往“有心无力”。位于张江的汇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孔强就告诉记者,他们希望把员工“送出去”,但却不知道“送哪去”?

   对此,顾卫东并不觉得奇怪。

 

  他指出,目前中小微企业占全市法人企业总数的99%以上,吸纳就业人数占全市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77.3%,但中小微企业职工技能培训面临不少问题,多数企业缺乏自主培训能力,师资、项目开发、培训设施设备等投入有困难;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内容与企业实际岗位匹配度不高;企业面广量大,培训需求零星分散,个性化特征明显,本市虽已有相关鼓励政策,但一直以来缺少专门机构对其进行专业指导和提供帮助。

   市总今年将推五大措施培养合格“上海工人”

   [出招]

   统计显示,目前我国有技术工人约7000万,其中初级工、中级工和高级工的比例分别为60%、35%和5%。相比全国的数据,上海的比例虽然要略微好看,但依然呈现“倒金字塔”,整体职业技能人才队伍结构仍不理想。

   而在发达国家,这一比重的比例为15%、50%和35%,恰恰呈现出了“钻石型”。顾卫东认为,这正是上海未来应该追寻的发展方式。

   事实上,上海早已意识到了技能人才的不足。早在2011年时发布的《上海市“十二五”高技能人才发展(专项)规划》就明确,“到2015年,力争上海市高级工以上高级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达到30%,初、中、高三者比例达35:35:30。”

   按照这一要求,申城每年高技能人才比重增幅都需要保证1%。看似难度并不大,但超过千万的职工基数,让这一数字也变得相当可观。

   如何培养更多合格的“上海工人”?记者采访了解到,今年围绕职工技能素质提升,市总工会将实施五大举措,其中包括首次试行职工晋升技师、高级技师奖励计划,对本市职业技能等级晋升到技师、高级技师的职工,今年起市总工会及相关工会组织将给予现金奖励,晋升为技师一次性奖励1000元,而成为高级技师则可一次性奖励2000元。

   不仅如此,市总工会还将联合市人社局等相关单位,举办第二届“上海市职工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月”,全方位、多层次、有重点地集中举办职工技能培训、技术交流、技能比武、技能竞赛、高师带徒等成果展示活动;开办劳模工作室创新研修班,深化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,发挥劳模示范引领和团队创新作用,命名一批职工合理化建议、先进操作法等优秀成果,激发技术工人的创造活力。统计显示,2012年以来,全市各级工会就组织开展了各类技术培训27272次,覆盖了162.45万名职工;组织开展各类技能竞赛15962次,参赛职工近63万人,其中7.57万人的技能等级得到了提升。

   为了缓解企业的忧虑,上海还在上月正式在17个区县开通了中小微企业职业技能培训公共服务平台,通过各类优质社会培训资源与企业具体需求的无缝对接,实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有针对性、实效性的培训服务。

   “根据政策,对企业组织职工参加公共服务平台培训项目且考核鉴定合格的,可按本市公布的补贴标准享受培训费补贴,如此就解决了企业培训资金问题。”顾卫东认为,既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培训服务,又不用自掏腰包,对于众多中小微企业来说,这无疑是个重大利好。


文章来源  :http://www.labour-daily.cn/ldb/node41/node2151/20140305/n35143/n35145/u1ai182414.html


关键词:高技能人才 
相关文章:
有好制度才能孕育职业工人
明天,我们如何叫响“上海工人”称号